芜湖市市场监管局2025年工作规划

发布时间:2025-02-26 16:48信息来源: 芜湖市市场监管局阅读次数:编辑:沐雯 字体:【  

2025 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全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围绕全面提升“五个层级”、建强“八个平台”、打响四个“芜湖品牌”,努力实现“三个进一步提升”,聚力打造“六个之城”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牢牢把握市场监管工作着力点,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关系,以“三感三力”的全新思维,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监管措施,加强能力建设,防范化解风险,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保持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一)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动力。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不断夯实党组织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巡察成果运用,强化纪律教育和纪律监督,坚定不移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不断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二是进一步增强履职能力。开展新一轮市场监管所等级评定和所长能力提升行动,组织所长跨区见习培训,推进市场监管所提档升级。实施执法干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进执法队伍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加强技术型、科研型事业单位建设,大力培养、引进、留住人才,充分激发事业发展活力,全面提升支撑市场监管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切实加强对系统工作的调研指导。三是巩固提升行风建设成效。开展行风建设“巩固提升年”行动,持续开展群众身边不正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坚持将问题排查整治贯穿行风建设始终。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行风观测点作用,加大典型问题通报力度。严格规范行政许可、现场核查、技术评审、检验检测等履职行为,试点推进工业产品许可证“一证一书一函”服务模式。

(二)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助力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作为重中之重,扎实做好“深化改革年”各项重点工作,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一是促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健全完善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积极争取个转企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开展政务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推行“一地一窗一品”等增值服务。深化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持续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扎实推进“小个专”及网约配送员群体党建工作。深入开展重点领域涉企违规收费治理。加强广告产业园区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广告“助农惠企”行动。二是深化重点领域公平竞争治理。开展重点领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深化提质专项行动。加强垄断问题线索跟踪和风险监测预警。优化重大政策措施会同审查程序,提升公平竞争审查质效。建立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制度。推进实施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深化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建设。开展打击传销“皖剑-2025”行动和直销行业挂靠行为排查整治“回头看”。三是切实规范平台经济市场秩序。深化网络经营主体数据质量提升行动, 加强“守重”企业公示。加强网络交易平台企业的指导监管,综合采取行政约谈、行政指导、提醒告诫等行政措施,督促平台合规经营。深入推进直播电商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编造虚假或误导信息、夸大产品功效、刷单炒信、违法广告等行为。引导网络交易平台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

(三)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助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聚焦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动能,大力实施皖美消费放心工程,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在安徽”行动,全面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一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落实“谁监管、谁维权”。培育一批放心商超、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放心街区,提升线下无理由退货和异地异店无理由退换货承诺的覆盖面和兑现率。深度参与“满意消费长三角”、“满意消费在皖南”等行动,促进消费环境协同共治。二是完善投诉举报处理体系健全投诉举报快速回应机制,抓好 12315“五进”工作,培树一批规范化消费维权服务站,提高ODR机制先行和解率。打造“枫桥经验”芜湖样板,推动形成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企业和解的多元化解消费纠纷机制。三是着力破解重点市场领域和消费领域痛点问题。加强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探索依法处置恶意投诉工作。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节假期间执法打假、长江禁渔等专项行动,不断强化“守护消费”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要民生的市场价格监管,整治殡葬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广告监管“清风”行动,从严查处涉导向问题、民生领域违法广告。加强电动自行车、儿童用品、消防产品、燃气灶具等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坚决打击机动车、生态环境等领域检验检测违法行为。

(四)深化质量提升机制改革,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的要求,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点线面质量联动提升,为芜湖实施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撑保障一是加速建设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开展政府质量奖培育评选活动,推广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强化领军标杆企业培育。深入实施质量强链行动,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政策协同。围绕芜湖现代产业体系,抓好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推进产业链质量一致性管控。持续开展质量强县培育。二是深入实施标准稳链工程加快推进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省建设,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地方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标准升级迭代。聚焦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标准稳链项目。深入实施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持续推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三是力提升计量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提升,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力争公用计量标准总数突破290项。积极推动产业计量赋能现代产业强链补链,争创国家级产业计量中心。创新计量监管方式,推进充电桩、防作弊电子计价秤监管模式创新和应用,严厉打击各类计量违法行为四是切实提高认证检测能力。推动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改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内培外引,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强化重点实验室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统筹开展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检验检测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等帮扶行动。加强“三同”和国际产品认证结果互认。

(五)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助力科技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增效工程,推动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区域能力提升一是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强化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探索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或创新联合体,鼓励构建重点领域专利池。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强化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管理运营和专利导航项目组织实施。加强专利、商标代理信用监管开展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治理。鼓励支持创新主体申报国家、省级专利奖。二是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和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全面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加快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行动。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办好第八届全国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创新创业大赛。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深化首批国家级市域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做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商标、专利、地理标志领域侵权违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诉求收集处理。推进原农产品地理标志转换用标。健全涉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能力。四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统筹指导,在各县市区、开发区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站,实现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县级全覆盖。支持产业关联方联合组建数据知识产权联盟,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拓宽科创企业发展路径。

(六)强化三品一特安全监管,助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聚焦统筹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强化问题导向、提升监管质效,全力以赴守住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安全底线。一是全面深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深化“两个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制度。聚焦校园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大宗食品“两超一非”等重点问题,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推进保健食品“双无”批件换证工作。开展自动售货设备“三化”整治提升行动。推广运用非现场监管。加强连锁餐饮企业监管,深化随机查餐厅活动,持续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加强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检查员队伍建设。实施抽检“指南针”行动,开展“你点我检”。强化抽检不合格企业递进监管。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服务站、志愿者队伍建设。二是全面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加快完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深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严格疫苗、血液制品、植入性器械等高风险品种及集采中选品种监管,加强药械网络销售监管,实施“药安利剑2025”专项稽查行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加快推动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三是全面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监管。突出电动自行车、燃气器具、电线电缆、消防产品、儿童和学生用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强化质量技术帮扶,实施小微企业提升行动、大中型企业强企行动,推进大企帮小企活动,推动企业间优势互补,助力整体产品质量提升。四是全面提升特种设备本质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锅炉安全提升、化工企业特种设备排查整治和电梯安全筑底行动。推进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压力管道专项治理和工业气瓶整治。推进住宅老旧电梯维修改造更新和吊运熔融金属起重机械技术改造。全面实施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准则,开展安全总监、安全员抽查考试,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安全责任落实。

(七)增强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推进市场监管治理现代化。聚焦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效能提升加快监管理念转变一体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促进执法公平统一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严格落实重大案件法制审核及规范性文件管理新要求。深入实施“综合查一次”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深做实法治“四诊”机制,开展常态化学法法治下基层活动规范全系统行政执法行为,推动过罚相当、类案同罚是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开展深化信用提升三年行动和“助企增信年”活动,推进信用承诺、信用修复、信用合规等创新试点工作,完善信息公示、信用评价、信用约束等制度机制。规范双随机部门联合抽查工作,推行重点监管和随机抽查“两清单、一计划”,建立健全“1+N”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推行穿透式监管模式。探索制度化规范牟利性打假和索赔行为是加强智慧监管应用。推进平台经济三化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食品安全监管等项目建设,加快信息系统整合迁移,推动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优化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平台应用。加强重点领域共性关键质量技术攻关。持续提升简案快办执法等新模式应用质效是加强市场监管区域合作交流。聚焦高质量和一体化,助力打造统一大市场建设先行区。推动长三角地区企业迁移便利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打击侵权假冒等执法协作。强化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协同推进住宅老旧电梯维修改造更新,健全安全风险会商和预警交流机制。搭建质量创新协作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质量改进和攻关。引导更多企业加入长三角实体店异地异店退换货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