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红“科学玩具”可能会爆炸!

发布日期:2023-07-06 09:40 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警惕!网红“科学玩具”可能会爆炸!
   


   “科学启蒙从幼儿园开始”“孩子瞬间放下手机”“送给孩子最好的暑假礼物”……暑期来到,有网红“科学玩具”瞄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近日在网上热销。这些借助各类仿造实验器具制成的科学玩具,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跟着视频完成一个个神奇的小实验,完成寓教于乐的科学启蒙教育。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此类玩具并非商家宣称的安全环保,玩具涵盖造雪粉、明矾、高锰酸钾、醋酸钠等化学材料,存在易燃或刺激皮肤等安全隐患。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应完善科学玩具标准、加强源头管理,保障科学启蒙教育的安全和质量。
    科学玩具吸引家长,价格从10元到上百元,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科学玩具”,可出现琳琅满目的商品,它们外包装精美,包装盒上印着“儿童科学实验套装”“趣味手工科学实验”等名称,多以套装形式出现,少数科学玩具仅能完成一两个实验,实验内容以物理、化学为主。
   一个科学玩具套装里装有数十款实验材料,这些科学玩具外观形似学校的实验器具,比如试管、漏斗、滴管等,但实际尺寸更小,颜色鲜艳,更接近于儿童玩具。并配备小苏打、明矾、造雪粉等化学用品。商家在宣传页面上均强调科学玩具安全环保,部分材料为食品级,为儿童配备的安全防护装备主要是护目镜和防护手套,对于科学玩具的使用均有视频详细解说。
对此,商家纷纷打出“科学启蒙 从幼儿园开始”“进阶式0基础学物理 玩出学霸”“孩子瞬间扔掉手机”等广告语。而科学玩具的价格多与可完成的实验数量成正比,价格从10元左右到上百元不等,不少商品月销量超过数千件。
   部分玩具材料存安全隐患。记者发现,多款科学玩具对于材料的化学成分、适用的年龄段并未明确标注,多数商家拒绝提供科学玩具的检测报告。比如,不少科学玩具套装的广告语侧重宣传“XX种材料,可做实验XX次”,在宣传页面上只展示实验名字,对于所含具体材料和化学成分只字不提。一款号称“200多种材料,可做实验1500次”的科学玩具列出部分实验项目内容,比如悬浮鸡蛋、魔法水塔、练瑜伽的易拉罐等,将600项实验目录用文字逐一列出,但对于套装内的材料成分没有任何标注。
记者以买家身份询问科学玩具的材料成分时,客服称:“原材料安全环保,比如彩虹糖、泡腾片、小苏打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或者使用到的材料。”但其随后发来的实验清单中可见,这套科学玩具针对4岁以上儿童使用,实验清单包含的小苏打、造雪粉、明矾、高锰酸钾、激光笔等实际上对儿童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比如,小苏打是碱性物质,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造雪粉采用的聚丙烯酸钠可能是工业级,如果不慎进入眼睛或误食,会对人体有害;明矾如过量摄入会引起肝肾功能损伤;高锰酸钾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损坏,溅落眼睛内重者致灼伤,刺激皮肤,如误食会造成胃黏膜溃烂;激光笔如长时间接触眼睛或皮肤,会对视力或皮肤造成损伤。
部分科学玩具还具有可燃性。一款名为“滴水成冰实验”的科学玩具,在宣传页面上并未注明适用年龄,其核心材料为醋酸钠,商家声称“它是由食用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所以安全可靠”。实际上醋酸钠虽然不是易制爆的物品,但是如果遇到高温或强氧化剂等易燃物质,可能会发生燃烧爆炸,因此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
    多数商家未提供检测报告。对于科学玩具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有家长在买家评论区提出了质疑。有家长抱怨:“材料少且廉价,很多要另外自备,如果分开单买并不贵,但是包装在一起价格就翻了几倍。”也有家长担心材料零散琐碎,低龄孩子容易出现误食,还有家长发出孩子手指脱皮的图片称,孩子完成石膏实验后,手部严重脱皮,“实验视频和说明里连注意事项都没有。”
虽然多款科学玩具在宣传页面有展示检测报告,但内容模糊不清。当记者向客服提出查看检测报告时,仅少数商家发来检测报告,大多数商家表示“我问问看”“等你下单购买后会有完整的”,以各种理由推脱,迟迟未发检测报告。
国家正加强对网红科学玩具的监管。记者查询发现,科学玩具尚无专项的国家标准,目前该类玩具主要依照GB 6675《玩具安全》国家标准来执行,这也是国内玩具产品的强制性标准。该国标对玩具的化学特性、易燃性、电气安全、标识与使用说明等要求进行了规范,要求玩具应满足一定的易燃性要求,以尽量减少接触火焰时发生火灾或受伤的风险;对重金属、铅、邻苯二甲酸盐等有毒物质等有害物质的存在设定了限制,以确保可能接触玩具的儿童的安全;包含电气元件或需要电池的玩具应符合安全要求,以防止触电或其他电气危险。
   针对网红科学玩具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也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其中重点关注“网红”玩具产品的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可燃性危害等问题,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聚焦儿童和学生用品主产区,校园周边、